(资料图片)

提起辽阔无垠的大草原,即使你没去过,相信你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肯定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组拍摄于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达成草原的老照片。

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,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上,因呼伦湖、贝尔湖而得名。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,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,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。呼伦贝尔草原历史悠久,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,匈奴、鲜卑、回纥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,被史学界誉为“北方游牧民族摇篮”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大草原,在蒙古草原上吃草的羊群和牛马群。这幅画面不禁让人想起了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景象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,素有“草原明珠”之称的呼伦湖。呼伦湖又名呼伦池、达赉湖,与贝尔湖互为姊妹湖。蒙古语意为“海一样的湖”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克鲁伦河的渔场,几个人正在河边打渔。蒙古牧民除了游牧之外,草原近水之处,捕鱼也是牧民生活上的一大补充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,克鲁伦河附近的蒙古牧民在放牧。克鲁伦河,发源于蒙古的肯特山东麓,注入呼伦湖。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乞颜部以及塔塔儿部、弘吉剌部的原始驻牧地就在克鲁伦河流域,故它又有“蒙古人母亲河”之称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,新巴尔虎旗的一户牧民站在他们的蒙古包前的留影。远处是两辆马车,是他们随水草而迁徙的交通工具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,正在挤牛乳的一户牧民。蒙古牧民日常除了饮用牛奶外,还食用羊奶、马奶、鹿奶和骆驼奶。 蒙古牧民擅长制作各式各样的奶制品,像奶酪、奶豆腐、奶果子、奶皮子、奶茶等,饮食都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,难怪蒙古人身体那么强壮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,草原上的两个猎人。远处的草原上是正在吃草的牛羊。那时候的草原猎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弓箭和投枪,换成了威力更大的猎枪。

1930年代的呼伦贝尔,在牧草繁茂的草原上搭建蒙古包的牧民们。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。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,蒙古包在古代称作穹庐、“毡包”或“毡帐”。

关键词: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大草原 蒙古牧民